ART
艺术

平均律—刘水洋

浏览:


在刘水洋的近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以贯之的语言方式,即通过改变对象的物质材料属性,将之与其通常意义逻辑中的能指和所指关系割裂开来,从而在这个语义缝隙中注入新的解读的可能性,并进而将材料的物理属性转向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一系列再思考。所以,价值重估,既是他的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同时也是他的作品观念的延展基础。
 


策展人吴鸿致辞

策展人亚日致辞

艺术家刘水洋致辞

本次展览的教具系列,即是将那些在长期的、已经形成制度性的艺术教育体系中被经典化的石膏教具,通过被其它材料包裹,改变了其细节特征之后,又经过重新翻模铸造成为了一个新的“雕塑”。在面对这样的“雕塑”的时候,但凡有一些所谓专业知识背景的人,都可以通过其动态和体积特征辨认出它的“原型”是哪一尊石膏教具;但是,细节特征的消失又带来了其“经典”合法性的模糊。从这里所引发的思考是,过度的技术性的利用,是否带来了一种匀质化之后的主体文化特征的消失?同时,令人费解的是,这种主体文化身份的模糊和消失也是双向性的。
 


共同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赵轶致辞

红门画廊林哲美致辞

艺术家朱久阳致辞

他所寓含的悖论还在于,在一个以平均化和同质化为特征的全球化逻辑下,基于个体差异性基础之上的差异性美学的消失,就人类整体的文化发展而言,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化?

西方古典雕塑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被艺术家不断地消费中,艺术家的消费替换了这些雕塑的原定义,给这些古典雕塑赋予新的含义,这又是一种生产过程。杜尚对这样的过程称作是把一件物品植入一个新的剧本中,把它当做故事中的一个人物。

 



刘水洋自序

古典雕塑在褶皱包裹下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外在形态,原有的形体结构变成了一种存在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另一种形象,古典雕塑原本传达的信息完全被覆盖,给于雕塑新的意义,这种意义是一种颠覆性的消费行为,终结了作为特定用途雕塑的命运,影响了对审美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对标准提出质疑和挑衅。提示理想之美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就是说艺术的标准并非天生不变的、不可挑战的。

艺术从目的论掌控的叙事中解放出来,呈现出纷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些雕塑在重新转化制作后传达出和原作不同的信息和表象。这也是丹托所说的艺术终结,艺术从功能中解放出来,更为私人化,更自由。

——刘水洋 

————————————————————现场作品————————————————————

【阿波罗】 汉白玉 高 80cm 2016年

【阿里阿斯】汉白玉 高 80cm 2017年

【大斗士】 汉白玉 高73cm 2017年

【赫尔美斯】汉白玉 高 80cm 2017年

【米开朗基罗】大理石 高 70cm 2017年

【奴隶】 不锈钢 高 230cm 2017

【人体残缺】 玻璃钢 130cm×96cm×93cm 2017年

展览主题:平均律(刘水洋个展)
策展人:吴鸿
策划:赵轶 鲍禹
开幕式时间:2017.9.23       PM:15:30
主办单位:共同艺术中心
协办单位:流动艺术
展览时间:2017年9月23号---------2017年10月15号
展览场地: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醉库国际文化创意园A2(共同艺术中心)

绝对杂志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正福寺路10号允泽别院绝对传媒

电话: +86-010-52806700

Copyright © 2014-2015 Absolute,绝对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