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艺术

林国成:草木星空两寂寥 一切历史都是未来史

浏览:



林国成:草木星空两寂寥 一切历史都是未来史
文/张桂森


台湾学者徐小虎曾说,许多好的艺术里,藏着一种宇宙观。我们一旦被宇宙的美所吸引,自我就消失了,消失在一个巨大的认知和意识中,让我们感觉到自己那一刻仿佛与神在一起,与神同行。

 

艺术家林国成深以为然。‍在他看来,在更古远的地方,也代表了一种不可知的领域,今天的整个宇宙仍然‍是太神秘,‍不论在政治体系内,还是科学的前沿,一直引领我们去对未知的地方进行探索。‍

 

“‍‍如果我们的文化有能力再触碰到对未知处的一种感应,‍‍而不是在陷入一种‍趣味性或者说一种社会学内部的一些‍‍小课题,那么我觉得它可能会有一个更大的局面会出来。‍”林国成说到。

 


开幕式嘉宾合影
 

今年4月,广东美术馆推出的专题研究展“在思想中——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史与方法论”中提到,艺术构成了当代生活的新样态,同时构成了一种艺术的故事,就像历史的故事一样。这个故事有其来源,有其内在的逻辑,有其历史的必然,而进入到今天此刻,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艺术需要一种远距离的历史透视,需要一种面向未来的历史扫描,其宗旨则是为未来留下踪迹和路标,昭示着那个曾经发生、曾经存在、曾经歌咏的艺术时刻。
 


捐赠仪式现场
 

其中8号展厅单元展出“宇宙之源”,旨在引出当科学技术发出五彩缤纷的光芒时,我们反而面临比传统更大的彷徨,世界不断走向前所未有的转变;在焦虑不安的年代,消解外在的意向性复归存在的本真,以纯粹之心观照宇宙本源是何等弥足珍贵。艺术家们以各自的独特语言发生追寻宇宙之本源。



展览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致辞

艺术家林国成致辞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克扬致辞


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致辞
 

无独有偶,在广东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中当代水墨序列的新展览项目中,“墨滴星河:林国成作品展”同样涉及到相关线索的探究,展览源于艺术家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思索,尝试探讨人对天的观察,人与天、人与宇宙的关系。在艺术家看来,这样的关系构成了我们整个文化的根基。
 



开幕式现场
 

展览由两大版块构成:“神秘与未知”主要呈现了人与天、人与未来、人与科学之间的各种神秘未知;“器物与图像”则通过对传统与器物图像进行再创造呈现人对传统和过往多维时空的思考。林国成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古代画学意境的探索中,充分发挥硬笔和软笔工具的双重特性,结合中西不同语境对造型和用线的理解,在无限延展的平面上呈现不同思想空间中的线性艺术,及其与水墨共筑的当代实验场域。

 

草木星空两寂寥

 

在林国成看来,中国文化里一直有一种‍‍特别大的参照系,‍以天地为参照系的,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宇宙。比如‍沧海一粟这样的意向,有一个非常宏大的东西在后面衬托。‍
 


展览现场

 

“草木星空两寂寥‍。当你把草木这个东西放在一个特别宏大的语境里面,其实‍这种寂寥感很容易出来了,包括你看到星空的时候,寂寥感也很容易出来。‍这种感觉感受就像《六祖坛经》里面讲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当你放在一个‍特别宏大的语境里面的时候,它会自动的消减你原来所有的这种对立的概念,或者说这种‍正和反,‍有和无,前和后的概念会自动地消解掉。
 


展览现场
 

林国成认为,无论古今,中国人‍很不一样的一点在于‍能够很快进入到一种所谓的宇宙感的感知里,整个文化是跟人类对星空的‍仰视和观察有关系。
 


展览现场
 

“你会发现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祭天‍。‍人和天是一个什么关系?‍比如说古代关于龙的造型,‍它们可能来自于人和天之间的沟通关系,‍渐而产生处一个图腾出来;包括古代的山水画,特别在北宋之前,这种感觉是很强烈的,里面有很多隐喻和暗示,人和天是有产生关联的,‍北宋之后,这种感觉它是‍在减弱,‍‍很容易就变成一种更加文人化、更趣味性的东西。‍”
 


展览现场
 

林国成认为丧失了对未知世界的那种感受,变成一种‍以文人‍群体为趣味占据了主流,‍一定程度上,中国整个文化是往下走的。“‍宋元可能能给我一些‍好的感应,但越到往后的时候你会觉得‍,它的价值取向其实未必能够在内心深处更能打动你。‍我是认为整个价值体‍‍取向会有一些偏差,局部会有一些很优秀的作品出来,但它不是一个‍主脉。‍”

 


展览现场
 

创作的时候,在林国成身上,通常有一种很奇妙的感受:当你越往回看的时候,会发现在更古远的地方,会有一些地方可以再重新引导你,给你开一个方向。‍


用墨滴打开对星河未知处的感应


于展厅中观展,好似云游四海与古今,又仿佛穿梭于宇宙与星河。那些爬满线条的“变体南越王玉佩”、“宅兹中国”和“天与器物”来自于林国成对于人与天如何沟通的话题探索,那些放置于地上的三角形稳定结构的“云山”山脉和墙上布满的水墨星系,呼应着“白驹过隙”的感谓,可能来自于林国成艺术家式的星空寂寥感。还有那些变体的“岸溪图”,“波与褶皱的仿明代佛画”、“山口待渡”,仿佛是在“山峰粒子与未知处”揭示着“生长的秘密”……

 


《变体岸溪图》《Variant bank stream painting》150x200cmx2  2020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日常的一些符号、东西,其实我们未必能够清楚地讲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怎么延伸到今天的?‍那么理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是为了更好的‍‍到哪里去。”林国成说到。
 


《变体南越王玉佩》《Variant of the jade pendant of Nanyue King》110x200cm  2020
 

因为是第一次在‍美术馆举办个展,林国成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有一天,他和美术馆工作人员讨论作品标签放置问题的时候,从艺术家的视角来说,希望把标签放的很低,‍尽量不要影响作品的画面观看效果;但工作人员提示他如果把作品标签放得很低的话,当一个七八十岁老人进场观展,想了解作品标题信息的时候,他必须要弯腰观看,会给这样的观众群体造成困扰和不便。

 


《波与褶皱的仿明代佛画》《Wave and fold imitating Ming Buddhist painting》110x230cmx2  2020
 

这种差异性就好似我们今天在中国谈论当代艺术的时候,‍其实‍每个不同的群体对这个词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就像林国成,他说他其实不太清楚‍中国的当代艺术它应该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谈?‍在他看来,‍从南到北,不同的群体,大家可能都在说当代艺术,但其实‍‍所指的都‍未必是同一个东西。‍更多时候,他更愿意待在远处,山口待渡。

 


《风暴中的山水》《Landscape in storm》90x190cm  2017
 

在策展人王绍强看来,“跨界”对林国成来说无需特别强调,因为没有保守教育观束缚自己的想象力,就可以在生活、工作和游历中尽情地观察世界并从中汲取灵感。将眼见自然保留在纸上,西方人选择素描、速写的方式快速记录,工具方便携带的同时让表现轻松自然。而在同一时空下另一古老东方民族,却选择了仰天冥思的方式去解读眼下与心中的自然之境。

 

“林国成的创作无意间拨动了不同民族对空间秩序的心弦,他的滴墨贯穿了宣纸水墨与钢笔式速写的线条,线本身并无强势的文明色彩,却因其与不同绘画工具的搭配体现出对材质差异的亲和力。德国文艺复兴艺术巨匠阿尔布莱特·丢勒对版画与素描技艺的谙熟,让我们见证不同材质对线条控制力的细微差异。”

 

《共生》《symbiosis》113x128cm 钢笔 毛笔 墨水 2015
 

版画与素描技法呈现的线通过一定秩序排列而成的面,最后营造出二维平面上的三维纵深效果。而中国的软质材料毛笔从魏晋人物画的白描线条中就能看到面的延展性,仿佛真实物象在毛笔不同锋面所营造的一维空间中勾勒出二维的平面及三维的动态感。


王绍强还提到,如果说西方的版画和素描用真实征服了自然,那么,中国古画的“三远”带给观众的散点透视将我们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从人自身投向了遥远的宇宙,“林国成的‘钢笔水墨’便在这样中西融通的文化语境中将跃然于纸上的缕缕墨线挥洒向那片遥远的星河。”



 

绝对杂志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正福寺路10号允泽别院绝对传媒

电话: +86-010-52806700

Copyright © 2014-2015 Absolute,绝对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