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艺术

田卫个展《灵山》登陆寒山美术馆

浏览:



 

策展人

盛葳

学术支持

贾方舟 皮道坚 陈孝信 鲁虹 王端廷 

李晓峰 王春辰 夏可君 郭红梅 段君 魏祥奇

主办方

寒山美术馆

票价

20元

展览时间

2020年9月25日-2020年10月25日

展览地点

寒山美术馆

苏州高新区太湖大道999号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 10:00-18:00
(周一闭馆,17:00停止入场,节假日正常开放)



田卫《灵山》237cm*95cm*7 宣纸水墨,矿物质色,水彩 2017年

 

《灵山》是艺术家田卫在江苏老家的首次大型个展,此次展出作品大部分为田卫近十年来的新作。本次展览将于9月25日开始对公众开放,持续至10月25日。

 

田卫《顷之之七》  97cm*97cm  宣纸水墨,矿物质色   2015年
 

- 壹 -


展览名取自法国华裔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主人公——“我”被误诊为肺癌,偶然在火车上听说有一个能治疗癌症的灵山,于是“我”便启程寻找的故事。小说主人公看似在寻找灵山,实则描述了一个人内心追求的心路历程。
 


田卫《适》 358cm*145cm  宣纸水墨,矿物质色,水彩   2016年
©寒山美术馆

 

艺术家田卫所追求的是以水墨为媒材创作的内观状态。他在创作过程中通过默念心咒放空自己,让空灵寂寥的意识流跟随笔尖游走,水墨层层渲染,经过时间的渗透,赋予宣纸深刻而神秘的力量,塑造出一种朦胧内敛的色彩与质地。那道反复出现在画面上的光芒,横——如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可以从黑夜抵达黎明;竖——如山间的一线天,是武陵人通往桃花源的那“仿佛若有光”的狭小山口。这些作品更像是艺术家田卫对自我的“道”的内观的外现,一种明心见性的真实。

             

寒山一直致力于在当代领域发现具有东方哲思与审美特性的艺术探索者。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切领域都在借鉴融合,在思想、审美、感受的共性之外,艺术的独特性正不断弱化,一切都变得越来越似曾相似。田卫的作品将传统的山水精神化成另一种更具现代性的表达逻辑,带给一种创作中向内探索的可能性样本。

 

(文 / 寒山美术馆馆长  布达)

 



《灵山:田卫个展》展览现场 ©寒山美术馆

 

- 贰 -

 

田卫常常被看作一位“水墨艺术家”或“抽象艺术家”,因此,人们通常更重视他的“画面”形式,并通过独特的视觉形式去直接探寻其中的精神内涵。不过,实际上,田卫的艺术也有非常“具象”的一面,恰如本次展览中的作品都以“山”命名。观众很容易将“山”与“水墨”建立起一种艺术史的联系。因为,如果要为“水墨”寻找一个代表性的符号,非“山”莫数。溪山行旅、千里江山、富春山居、鹊华秋色……这样的经典案例不胜枚举,通过对山的象征性描绘,古人将自然观转化为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

 


田卫《善高》 358cm*139cm 宣纸水墨,矿物质色,丙烯,水彩 2012年


田卫 《香山》237cm*95cm*7  宣纸水墨,矿物质色,水彩   2017年
©寒山美术馆

 

然而,在田卫这一系列作品都以“山”命名的作品中,却并未出现任何一座山,哪怕是象征性的描绘。被命名的那些山,有的他去过,有的则从未到访,甚至是仅闻其名。因此,“山”对于田卫而言,更多是一种“想象”。然而,意义也正诞生于这种想象之中。一方面,它具体包含了对色彩的想象,譬如“香山”、“叠翠山”。不过这些色彩也并非真正丝丝入扣的完全对应,它们实际上更多展现的是田卫将中国经典艺术中色彩进行的当代转换,而非再现的模仿。另一方面,这种结果也印证着“胸中元自有丘壑”的古老文化传统。

 


研讨会现场

 

无论是批评家,还是普通观众,在第一次见到田卫的作品时,更多关注的是它们所包含的“当代性”,不过实际上,这些作品也蕴含着传统的意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业已当代化的传统。他的艺术中并没有天人合一的追求,胸中的丘壑也更多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和宗教追求,而非文明的普遍象征。这些抽象的“山”所表达的,是一个彻头彻底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它蕴含传统,但在本质上却与之大相径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田卫的“山”是一次当代背景下的当代人寻访仙山的全新旅程。灵是山的本质,山是灵的化身。因此,“山”无踪可循,却又无所不在。


(文 / 《灵山:田卫个展》策展人  盛葳)


关于艺术家

田  卫

 

出生于1973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艺术家附中时代开始一直最喜欢山水,也一直在画山水。田卫不想画古人的山水,但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2010年开始画面出现了一条线。这时画画变得不再那么辛苦,而是恬静安适。每张作品,都是田卫创作当下最真实的状态,好似一本日记。
 

 

关于策展人

盛 葳
 

美术史博士,《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曾获王森然美术史奖、Yishu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策划展览包括“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谭平、隋建国、张羽、朱金石)”、“编辑部: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再生产”、“永生市:常青藤艺术计划2018”、“第六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理想国:艺术家的时刻、地理与身份”、“互助社:策展与创作实验项目”、“创客.创客:第二届CAFAM未来展”、 “媒介研究:母题与个案(徐冰、隋建国、张大力、王友身)”等。出版有《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等著作。近期发表论文包括《从“马训班”到“罗训班”:一段三国交织的艺术史(1955-1962)》《米勒“拾穗者”:从基督教到大革命》《第一眼:中国前卫艺术的美国形象建构》《去塞求通:民族国家视阈下的<大公报>塞北边疆写生》《当代性:重建中国抽象艺术的历史和理论》《从视觉机器到人工智能》《创新史:技术、媒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等。

 


 

绝对杂志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正福寺路10号允泽别院绝对传媒

电话: +86-010-52806700

Copyright © 2014-2015 Absolute,绝对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